东航顺利完成上海援渝医疗队包机保障任务
船舶安检人员24小时待命,保证电煤运输船舶不会因应检未检耽误开航,一旦发现举报及重点跟踪船舶是电煤运输船舶,第一时间登轮,及时处理。
二、中国电力转型的难点中国电力转型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重点是解决好几个关键问题。目前,我国电网已进入以特高压、超高压为骨干网架,智能化、信息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阶段,能够将煤炭、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一次能源转换为电能,实现多能互补和协调利用。
1991年,我国城市用户因限电原因造成停电时间为66.39小时,到2012年限电造成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已不到2分钟。能够联接大型能源基地和负荷中心,实现电力远距离、大规模、高效率输送,在更大范围优化能源配置。电力供应能力总体较为充裕,除局部地区受电煤供应紧张、水库来水偏枯等随机性因素影响,出现个别时段电力供应偏紧外,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个别省区略有富余。到2016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亿千瓦,约占全部电力装机的35%。煤电矛盾、电力企业亏损、弃风、弃光、弃水、煤电产能过剩风险累积等问题和当前背后隐藏着没有解决或难以解决的深层次矛盾。
根据中电联分析,中国在役煤电机组平均运行年龄约为11年,这比美国平均运行年龄约为38年要小得多,长期碳减排压力更大。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能源向低碳化转型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按照此前的重组预案,国电集团与神华集团实施联合重组,神华集团更名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作为重组后的母公司,吸收合并国电集团,合并后的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总资产将成为国内最大的煤炭和电力企业。
随着煤电矛盾愈演愈烈,煤电联营和一体化重组是市场公认的最佳解决思路之一,神华集团和国电集团实施的重组合并,被业界认为是一个很好的探索例子。中国神华、国电电力、龙源技术、*ST平等多家公司2月5日晚间公告,国电集团与国家能源集团签署合并协议。国电电力等还表示,合并事项完成后,公司实控人将由国电集团变更为国家能源集团,最终实控人仍为国务院国资委。2017年9月1日,国电电力、中国神华在公布重组方案后同时复牌,当天双双涨停,但第二个交易日即9月4日,两者走势开始分化,中国神华以涨停价开盘,收涨6.07%,国电电力冲高回落,收跌3.91%,此后中国神华继续震荡上行,国电电力则步步走低。
中国神华、国电电力也不例外,中国神华已预计2017年净利润452亿元,同比增约99%,扣非后归属母公司净利润453亿元,同比增长94%。中国神华称,2018年2月5日接到控股股东国家能源集团通知,国家能源集团与国电集团已于2月5日签署《合并协议》。
集团合并后,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不会发生变化。股价走势分道扬镳的背后,则是二者业绩的大相径庭。在重组方案发布不久,国电电力曾收到了上交所的问询函,上交所要求国电电力补充披露,未来将如何通过煤电协作发挥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如何保障合资公司的稳定运营等。而国电电力则预计2017年净利润为18亿元到23亿元,同比下降49.66%到60.60%。
目前来看,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巨无霸式的重组仍在稳步推进中,长期存在的煤电矛盾也有望迎来破局契机此外,在工业、交通、居民生活等领域推广的电能替代成效明显,再加上去年夏季长时间极端高温天气的推动,显著拉动了2017年全社会用电量的快速增长。国家能源局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延续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以6.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6%,增速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的成绩完美收官。全国电力需求呈现增速同比提高、新动能正在生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的特征。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在经历2011~2016年持续走低后,呈现出明显的触底反弹曲线,2017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0%,达到近5年最高,比上年回升3.7个百分点。在贵州、内蒙古等西部省份,随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逐步建成和投运,其信息业用电量呈爆发式增长。
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还将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加快培育新动能。而随着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持续高于两位数的增速使其在全社会用电中的比重逐年提升,2017年提高至14.2%,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
2017年,全国电力供需延续总体宽松态势,区域间供需东稳西进,形势差异较大。电力消费结构持续调整优化电力消费增速提高的同时,电力消费结构调整优化的积极成果也在显现。另一方面,电力消费新动能正在生成,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用电高速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凸显,国家创新发展持续发力,为2017年电力消费催生出新的用电增长点。横向分析来看,与第三产业及居民生活用电增速较2016年分别收窄0.5和3个百分点相比,2017年工业用电量增幅较2016年扩大2.6个百分点,显示出工业用电对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增幅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综合考虑宏观经济、服务业和居民用电发展趋势、大气污染治理、电能替代等各方面因素,在平水年、没有大范围极端气温影响的情况下,中电联预计2018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5%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素有用电压舱石之称的第二产业用电增长总体平稳,为2017年电力消费需求平稳较快增长筑底夯实。另外,得益于电动汽车在城市公共交通领域快速推广、电气化铁路运输快速增长以及电商零售业等新业态的高速增长,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3.3%,体现出新兴业态服务业用电的强势增长。
2018年,我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仍将是对用电消费需求作以乐观判断的重要依据,此外,一带一路政策拉动、外贸出口环境向好、电动汽车及电气化铁路运输等新动能持续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等方面也是有利因素。从产业结构看,中国经济从过去主要依靠工业拉动,转为工业、服务业共同拉动;从需求结构看,中国经济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为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
中电联预计,2018年电力消费仍将延续2017年的平稳较快增长水平,全社会用电量预计同比增长5.5%左右。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用电量持续快速增长,具有代表性的 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用电量分别增长10.3%、10.3%和8.2%,增速均比上年提高。中电联行业发展与环境资源部副主任叶春分析认为,2017年全社会用电 量增幅最终锁定在6.6%的水平,主要是国内国际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所致,再加上夏季极端高温天气拉高了1个百分点,用电消费情况基本与年初中电联的预测趋势一致。分产业看,2017年第一产业用电量115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3%;第二产业用电量44413亿千瓦时,增长5.5%;第三产业用电量8814亿千瓦时,增长10.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8695亿千瓦时,增长7.8%。作为反映经济运行的重要晴雨表,2017年全国电力消费需求增长同样超出预期水平,在需求总量和消费结构上与GDP增幅形成呼应。
据中电联《2017~2018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显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用电延续近年来的快速增长势头,同比增长14.6%。环保要求导致的京津冀高耗能企业停产或减产举措,房地产政策及燃油汽车购置税的调整,高质量发展对于用电效率提升的要求等,也都会影响到电力消费需求的变化。
与其相对应的,传统四大高耗能行业合计用电量增长4.0%,增速逐季回落。一方面,宏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用电结构调整持续优化。
中电联预计,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宽松、部分地区富余的情况在2018年不会有明显的改观,预计东北、西北区域电力供应能力富余较多;华东、华中区域电力供需总体平衡,个别省份在迎峰度夏、度冬用电高峰时段供需偏紧;华北区域电力供需总体平衡,河北南网电力供需偏紧;南方区域电力供需总体平衡,但省级电网间平衡差异较为突出。展望2018年全国电力需求,业内机构和专家预测,电力消费仍将延续2017年的平稳较快增长水平。
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及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区域间用电消费需求将会达到慢慢均衡的状态。其中,华北区域电力供需平衡偏紧,华中区域电力供需基本平衡,华东和南方区域电力供需平衡有余,东北和西北区域电力供应能力富余较多。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用电量增长5.8%,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增速达到2014年以来最高水平。2017年,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全年GDP同比增长6.9%,实现了自2011年以来的首次增长加速,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好于预期。
第三产业用电量延续2016年以来的两位数增长态势,其抢眼势头毋庸置疑,显示出服务业消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突出。无疑,全社会多层次多样化高质量用电需求,为新时代电力供应提出新任务新要求。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结构调整效应持续显现,新旧动能转换持续加快,电力经济关系也将发生深刻变化。中电联《2017~2018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用电量增速分别为5.2%、7.3%、9.1%和4.6%;其中,西部地区受高耗能行业用电恢复性增长以及上年低基数因素影响,用电增速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
2017年GDP增速6.9%的背后,是我国经济运行质量、效益、结构的提升与改善。电力消费新动能逐步形成分析认为,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在2016年同比增长5%的基础上继续攀高,实现2017年全国用电量同比增长6.6%的亮眼成绩,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使然。
评论列表